2022年02月25日,受湖北電視台《幫女郎在行動》欄目組的邀請,意津心理首席專家賈如棋教授前往蔡甸某區爲一貧困家庭厭學蝸居在家已近半年的16歲少年開展公益心理援助。
年僅16歲的少年,正值青春年華,本應和同齡人一樣上學讀書,快樂成長,而他爲何選擇退學,宅家閉門不出,拒絕與外界溝通?
點擊下方圖片即可觀看完整采訪報道:
來到小明家中後,賈如棋教授問小明是如何打算的,就這樣一直睡下去嗎?少年以微弱的聲音呓語道:先睡個2年......在賈如棋教授與小明促膝長談将近1個小時之後,少年終于答應走出自己蝸居了半年的房間。
01
原來,他不去上學的現實原因是因爲之前的學校環境很差,學校的地都是租的,學習風氣也不好,于是便和幾個同學一起協商退學了,而根本原因在于少年一直以來積壓内心的很多問題未及時疏導。
其實,厭學已經是現階段普遍存在的一個現象,成爲困擾廣大家長和老師的棘手問題,這個現象無論在鄉鎮農村,還是發展城市,無論是知名重點學校,還是普通職業學校。問題的根源不在于厭學情緒本身,更可能在于孩子内心某些沖突沒有被處理以及引發的連鎖反應:比如對一切事情都失去興趣,不再喜歡和外界溝通,将自己封閉在自己的空間,通過上網逃避現實......
經年累月的惡性循環,小問題變成大問題,階段性的問題蔓延成永久性的問題。當孩子出現厭學宅家的退行行爲,持續了幾個星期甚至幾個月,或總是斷斷續續,時而上學時而不去這些迹象時,家長就需要警惕孩子的狀态,并及時尋找專業的解決之道。
02
小明與父母之間未及時溝通而産生的誤解與隔閡
現實中,很多父母也因爲心疼孩子,有時候會過多包辦孩子的事務,久而久之,孩子也失去自己動手做事的動力,甚至一些孩子會将父母的這種付出看作理所應當。
父親也需要突破自己,學會表達,減少一開始就指責的習慣,犯的小錯誤可以改,好好的交流,因爲這一輩子,終究都是父子,終究需要溝通。
也正因爲沒有溝通,孩子誤解了父母,覺得自己去讀書是浪費錢,但家長其實并不是這樣想。教育其實從很小時候就開始了,是一場家長跟孩子的共同成長。
二是自卑心理和挫敗感,由于家境貧窮,出身低微,小明對自己感到很自卑,再加上在學業上也經曆了失敗,這種挫敗感在心頭萦繞。
賈老師提到:什麽是真正的成功呢?家裏有幾套房、銀行裏有很多錢才是成功嗎?其實不是,跟自己縱向去比,過去窩在家裏睡覺,今天能出來走幾公裏,都是突破和成功。
并鼓勵小明,可以花一點時間想想自己的目标和規劃是什麽?哪怕是半個小時的幻想,你可以想到無限大,但一定要從有念頭開始。
如果是自己沒有想法,可能是害怕自己達不到目标,但成長就是踩着腳印一步一步往前走。從未來的角度,過往的16歲,既是青春年華,卻也不值一提,過往的失敗,不意味着沒有未來。
不因爲自己的出身而自卑,現在的困境和低迷的狀态并不是持久性的,一步一步來,先從改變作息開始,今天下午3點起床,明天就2點起床,慢慢提早起床的時間,每天出來散散步,讓自己放松下來,不至于消耗......這都是一種突破和成功。
賈如棋教授說道:哪怕是以最微弱的聲音說出的“我想改變”,也是一種值得肯定的信念。而小明能下床走出蝸居半年的房間,對他自己而言就是一種成功。
成功不是和别人對比,也不在于一個人家裏有幾套房,不斷突破自己,比昨天的自己進步一點,就是一種成功。
意津心理公益心理援助仍在繼續,敬請關注後續報道!
聯系我們
意津心理武漢總部
意津24小時咨詢熱線:400-1999 188
武漢總部咨詢熱線:027-8588 3199
意津EAP服務熱線:027-8588 0900
武漢總部地址: 武漢市江漢區菱角湖萬達A2座寫字樓2101室
意津心理孝感分部
孝感分部專用熱線:199 4767 2990
孝感分中心地址:孝南區亞飛廣場4單元1303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