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意津心理20餘年接待的數十萬臨床個案數據庫顯示,無論是青少年還是成年人,可能遇到的具體心理困擾,主要突出表現在抑郁、焦慮、強迫、心理創傷、睡眠等方面。
(1)抑郁表現:情緒持續低落超過2周以上,消積情緒增加、對自我的評價低,覺得沒有價值感、興趣減退;思維遲緩,注意力不集中;時常感到疲勞;食欲激增/驟減,體重發生顯著變化;出現睡眠問題;發生行爲改變;有輕生的念頭反複出現。
(2)焦慮表現:生活中焦慮很常見,每個人都可能,焦慮時會出現相應的軀體表現:如呼吸急促、尿頻、出汗、燥熱、腸胃不适等。頭腦中會出現“事情馬上要失控”、“一定會出現災難化的結果”等一些消極的想法。面對焦慮,有的人會坐立不安,會采取拖延、回避等方式應對。
(3)強迫表現:分爲強迫思維(觀念)和強迫行爲,強迫觀念是以刻闆形式,反複進入個體意識領域的思想、表象或意向,雖然個體可能知道這些是自己頭腦中的想法,不具備現實意義的,是不必要的或多餘的想法,很想擺脫它,但又感到無能爲力,因此十分痛苦。強迫行爲:比如無休止地洗手、洗澡、擦地等反複出現的刻闆行爲或儀式動作,按照一套固定的先後次序重複做這一系列動作,如果出錯或中間被打斷,又重新開始,直到自己感到滿意爲止。
(4)心理創傷及睡眠問題:心理創傷在我們日常生活中也很常見,幾乎每個人都經曆過創傷,它表現爲對自然災害(如唐山大地震、汶川大地震、洪災等)、戰争、疾病等帶來的PTSD(創傷後應激障礙);同時,親人離世、家暴、傷害、虐待、性侵、車禍等遭遇突發意外事故也會給我們遺留下心理創傷。
經曆創傷的個體會心跳會加速、肌肉緊張、呼吸加快,甚至在危機事件結束後,仍然會在很長一段時間内感到非常強的壓力,侵入式想法,如做噩夢或者閃回、回避觸發創傷的事物;出現負面情緒泛化和消極想法,以及過激反應、易怒和睡眠障礙。